“河流健康”、“河流健康生命”是最近幾年來熱門的名詞。盡管其含意并不很明確,但是從可持續發展看,對河流研究、河流保護會有積極意義。我認為當前應將“河流健康”、“河流健康生命”的含義進一步明確,實事求是地提出河流保護的幾條原則,抓住重點,不宜不分輕重緩急,抽象地列出一大套“健康生命指標”,而應踏踏實實地研究,以至解決其健康的關鍵問題。否則抓了芝麻,忘了西瓜;健康生命的文章寫的頭頭是道,但是河流的主要問題存在依舊。
1不同階段河流健康的含義
河流健康的含義應隨著河流生命的階段、社會發展、科學進步、人類對其功能的要求而變,不可能用一些固定、通用的指標來要求。不同時期河流的功能是有差別的:
(1)河流在其青壯年時期,是上游大量侵蝕,下游普遍造陸,這時河流的自然作用是趨向夷平大地。可見當時河流最大功能,是對流域生態的貢獻。
(2)大約在封建社會早期以前,人們擇水而居,多選擇河流灘地,對洪水采取避讓方法,靠它淤高灘地,提高土壤肥分。河流通過擺動,繼續塑造下游沖積平原,這也是河流的最大生態功能。
(3)在封建社會中期以后,人口增加,大的河流的堤防已聯成一片,此時河流的功能有供水、灌溉、航運,特別是在人為的干預下,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
(4)進入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科學的進步、自然和工業的污染,人們對水質、水環境、水生態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這時河流保護的內容增多,河流健康的含意進一步豐富。
顯然由于功能的差別,河流健康的含義就不一樣。
2河流健康就是能正常發揮其功能
這也是人類的索取與保護的平衡
河流健康是指現狀條件下按照可持續發展觀經過人類適當的調控能正常發揮其功能。可見對不同的河流,由于供水、徑流、泥沙、水生態、水環境的差別,以及河流上各種工程等的控制作用不一樣,功能發揮的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對河流健康的要求必須從實際出發,從可持續發展出發,使人類對河流的索取和對其保護達到平衡。
目前很少有這樣的河流,它的徑流量充沛,下游沖積河道基本穩定,河口有所延伸,水質較好(水污染較微),水生態和水環境變異小。如果將這樣的河流作為健康標準,其它不健康的河流就太多了!那么對其它河流的健康狀態如何看?不能都扣上一個不健康的帽子。現舉幾個例子說明。
(1)目前不少河流水資源不足,特別是北方河流,下游河段徑流量減少很多。如果將健康生命定義為河流下游要保持以往的多年平均徑流量,存在困難。那么河流健康對于徑流量應如何確定?
(2)對于季節性的河流,往往只在汛期過水,河流只有輸送洪水和灌溉、用水的功能。因此如只限于這些功能的發揮,是否應認為它也是健康的。
(3)對于老年期的河道,或者因為徑流減少(長期氣候變化,流域面積減少,如河流改道或河流劫奪),或者因為坡降減小(新構造運動影響)使河道衰塞,不少功能不能發揮。按“健康”的標準,似乎不能說健康。但是如果經過研究,有一定人工措施,使其發揮某一部分功能也是有益的。也可以認為其功能正常發揮了。可見此時論證其不健康,并沒實際意義。
如果概括這幾個例子,則河流健康的標準,對不同河流、同一河流的不同階段,也是不一樣的。我認為較之人與河流和諧相處,更確切的提法是人與河流和諧發展,即在不同的條件、不同的階段,人類對河流的索取與對其保護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但是從可持續發展出發,索取與保護必須達到平衡。而且這種平衡是動態的,是發展的。實際上索取與保護的統一,是人類與河流的妥協。特別是對“不健康”的河流,妥協的氣味更明顯。
3河道沖淤與河流健康
(1)河流健康對河道要求
理想的河流健康要求從長期看河道沖淤幅度小,接近平衡,形態變化不大。即首先要求一個好的河道。這個要求對河流中、下游的沖積河道河段及河口有時是難以實現的。
①黃河本來是堆積型河道,多年來經過多方面的探索和治理,已經提出了“攔、排、放、調、挖”五字方針處理泥沙,在較短時期內,如100年按上述標準可能做到,但是從長期看,能否做到不淤,仍無法保證。這是因為流域上的水土保持最近幾年在小面積好,有的特別好,但是大面積不容易樂觀。即令流域面蝕全部被控制,也有強烈的溝蝕。溝蝕的泥沙通過淤地壩、攔沙壩、水庫可攔截一部分,但攔截的期限是有限的。因此從長遠看能否最后消除堆積性,尚待今后努力。當然,這反過來也說明,在一定時期內減緩甚至消除其堆積性也是有可能的。
②河流修建大的水庫后,下泄清水和低含沙量水流,下游河道就會發生沖刷,河勢變化大。同時水庫削峰,減小了下游河道輸沙能力,當下游河道的支流有大量泥沙加入時,又會使下游河道淤積。
③有人分析國外一些文獻,認為用水不超過40 %對下游河流可能是允許的。僅僅從河床沖淤看,這是不科學的。對沖積河道而言,改變了水沙過程都會使其沖淤。
綜上所述,河流健康對河道要求,只能給出一個沖淤幅度,和在多大洪水條件下保持基本穩定。
(2)對有關河道清淤的幾點看法
①河道清淤幾乎成為治水一害
河道清淤一般指治理河道,屬于水利工程。通過機械設備,將沉積河底的淤泥吹攪成混濁的水狀,隨河水流走,從而起到疏通的作用。
現今河道治理,基本是通過機械方式粗暴轉移,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三五年后再進行新一輪清淤。沒有活水思路,清淤之路走不久。
②淤泥淤沙原位應用是長久之計
河道水質變化,排污是一方面,在控污基礎上增加河道自凈功能,河道淤泥將貢獻很大價值,河沙乃至瓦礫都可以凈化水質。
③河道要健康,流水摩擦底泥是保障
特別是城鎮河道,由于種種原因,河床被硬化,駁岸被硬化,水體基本沒有流動。要發揮河道自凈的主體作用,必須讓水活起來,讓水流與底泥互動起來。國內有些廠家生產低層活水曝氣設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死水問題,但作用有限,整體河流的水活起來是根本。
來源:河長談治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