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主要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目前,“十三五”規劃十大目標任務已經公布,生態文明建設首次寫進五年規劃的目標任務。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斗目標來制定。“十三五”時期,中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要認真總結經驗、深入分析問題,把發展理念梳理好、講清楚,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好道、領好航。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主要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目前,“十三五”規劃十大目標任務已經公布,生態文明建設首次寫進五年規劃的目標任務。
生態文明建設首入“十三五”規劃的必要性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業,它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更關乎整個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與繁榮。
盡管在“十二五”規劃中,24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中,有8項是關于資源環境的,但隨著環境與資源問題的突出,“十三五”時期生態環保建設壓力有增無減。生態文明建設此次進入“十三五”規劃,順應了時代潮流,也是我國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將是“十三五”重頭戲,這是發展階段和國情民情決定的。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增長方式問題,而且日益與政治問題、社會問題關聯。近幾年出現的“鄰避效應”,就是人們愈發關注生態、注重環保的體現。因此,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意義不僅是經濟上,而且具備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勾勒“十三五”藍圖 生態文明建設是大看點
今年兩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已多次就“十三五”規劃展開不同主題調研并作出指導部署。多位學者分析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這些場合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做出的研判,為我們勾勒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其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大看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APEC會議上,坦言每天早上都要看看北京霧霾小了沒有;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勉勵工人“種樹看林子也是為國家做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對環境保護高度重視,正是因為把握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發展規律,認清了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責任。
專家諫言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十三五”時期的“硬任務”。為確保完成任務,中國應需補齊多項發展短板,重點在創新、減貧、治污方面打響“三大戰役”。生態環境脆弱是當前發展的最大短板,“十三五“時期將繼續大規模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環境質量,讓綠色發展成為新的機遇和增長點。”
“環境質量已經成為‘十三五’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短板和瓶頸。”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說。他向記者坦言,由于過去多年快速發展付出過大的環境代價,中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總體環境狀況的特點是,環境質量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態受損嚴重、風險隱患高,與公眾的需求和期待差距較大,環境保護任務十分艱巨。
為何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如此戰略高度?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同時,也存在著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環境代價過高的問題。“如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已到了不得不重視的階段,土地重金屬污染、水污染等問題突出,減輕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到了不得不做的時候。盡管這幾年能耗在降低、空氣質量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總體上問題依然嚴峻,必須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中長期全局性規劃。”
來源:中國生態修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