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
現實、體制、政績觀,各種因素交雜,確實使城市內澇成為了一個近乎無解的難題。
城市排水標準落后,建成區改造難度巨大
不能否認的是,中國城市排水管道設計標準確實落后。目前中國城市雨水管道設計重現期一般采用1-3年,大部分城市普遍采用1年一遇重現期。發達國家雨水管道設計重現期一般略高,如美國居住區2-5年,商業區2-10年;歐盟居住區2年,商業區2-5年;澳大利亞2-10年;日本東京3年,京都、名古屋5年,神戶、川崎10年。
設計標準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蘇聯的影響。中國在1953年至1957年之間將“蘇聯模式”引入城市規劃,國內各城市均采用。當時直接接受蘇聯專家指導城市排水的有北京、沈陽、南京、廣州等大城市,這些城市后來也都成了“內澇”典范。
如果重建排水系統,難度之大也不可想象。很多歐洲城市,排水系統是先于城市修建。而巴黎的排水系統更是奧斯曼推到巴黎重來修建的結果。而回到中國城市,往往是建成區存在著嚴重的內澇問題,甚至是很多新城區因為設計標準太低而內澇。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經濟成本還是施工難度,都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困難。
一面說要解決城市內澇,另一面卻干著加劇內澇的事情
除了城市建成區改造難度巨大以外,現有的城市規劃與發展也在不斷地加劇著城市內澇的問題。城市內植被覆蓋率降低,道路“硬化”,使得降水只能通過排水系統排走,土壤本身失去的蓄水能力。
而更為關鍵的是,城市內自然水系的消失。以武漢為例,武漢市水務局調查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武漢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近50年來,近100個湖泊人間“蒸發”。若以湖泊平均深度1米計算,被填占湖泊的蓄水容量,高達2.3億立方米,超過2個東湖的容積。
城市管理者們,一邊對著公眾承諾,改善排水設施,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另一邊卻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將具有蓄水能力的自然水系消失。這種情況下,即使再先進的排水系統又有多大的作用。[詳細]
公共資源被壟斷,老問題只能年復一年的停留在討論
民眾對政府的資源調配、公共政策等并沒有參與權,只是通過上帝的手——一場大雨來推動政府政策(還不是制度)的改良。公共資源被壟斷,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僵硬的應急體制根本來不及反應,只能依靠民間互助。于是,問題的核心無法得到解決,只能年復一年的討論。
這已經是“自由談”連續第三年關注城市內澇問題了。排水不暢、應急機制僵硬,這一切的一切都曾無數次被提起。當然,沒有人會期待短短的一年時間里會全部解決這些問題,然而這些問題不僅沒有趨于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這只能說明這些問題近乎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