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所謂“海綿型”城市就是針對種種“城市病”而提出的一種解決新路徑。目前,蘇州推出的《城市中心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就把全力打造海綿型城市作為了城市建設追求目標。
整齊的石駁岸、平坦的水泥路、大廣場、大草坪、高樓林立……這些一度被視為城市的符號,但大自然以河道自凈能力下降、城市內澇、熱島效應等現象告訴人們,這些東西雖然表面上好看,實際上未必科學、合理。
所謂“海綿型”城市就是針對種種“城市病”而提出的一種解決新路徑。目前,蘇州推出的《城市中心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就把全力打造海綿型城市作為了城市建設追求目標。這一路徑融合了國內外最新的生態還原、低碳城市、自然調節等改善城市環境理念,提出以新型路面、綠地和水系為主體,構建“海綿型”城市,轉變依賴大規模水利工程設施和管網建設的傳統思路,探索城市以“生態呼吸”實現自我修復的途徑。簡單來說,“海綿型”城市就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將雨水吸進去,干旱的時候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這樣的循環利用,不僅能提高排澇的能力,還能節水。
以蘇州多年來持續推進的生態建設為觀察背景,“海綿型”城市是一種在技術角度的精細化。因為,這是從應對城市雨洪問題出發,逐步演變為解決城市水與生態問題的綜合性方法。“海綿型”城市主要通過建設具有“吸”“放”功能的城市,使城市成為吸存水、過濾空氣、過濾污染物質的大海綿,實現降溫、防洪、抗旱、捕碳等效益,從根本上解決原來人為造成的城市對水和生態的阻絕問題。
“精細活”要細做。所以,《規劃》要求新建地區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不小于40%;改造區域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不小于30%。同時,綠地標高宜低于周邊地面標高5~25厘米,形成下凹式綠地;新建地區下凹式綠地占總綠地比例不小于50%,改造區域下凹式綠地占總綠地比例不小于30%。
“海綿型”城市建設,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有諸多實例,在我國則還剛剛起步,對雨水的概念大多僅限于儲存、利用、導排等方面,尚未成體系綜合考慮海綿型城市對水乃至生態環境的作用。蘇州能不能成為“海綿型”城市,考驗的是生態建設水平的成色,提升的是“生態呼吸”能力。
( 來源:蘇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