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企業格局分析
土壤的治理修復是世界性的難題,妥善解決不可一蹴而就。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土壤防治以預防為主,不會有“大治理、大修復”的行業格局短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受益于土壤修復的巨大空間與政策紅利,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土壤修復行業,據統計,截至2017年5月擁有土壤相關業務的企業達到2600多家,是環保行業最受矚目的領域之一。
圖1 土壤修復相關企業數量
(數據來源公開網絡及中國環聯研究院)
隨著進入土壤修復市場的企業不斷增加,原有格局逐漸被打破,后來者在修復市場漸次占找到了自己的席位。
根據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發布的三批《污染場地調查評估修復從業單位推薦名錄》來看,目前市場上在土壤修復行業處于領先地位的調查評估企業有37家、修復方案設計有25家、修復工程實施有17家、修復項目監理有13家、修復驗收有4家、分析檢測有7家。其中部分企業為綜合性土壤修復行業服務供應商。
截止至目前為止,可以說中國土壤修復行業的市場格局基本初步形成,以高能時代為主的修復企業分食長三角、湖南、湖北、吉林等地的中小型項目;博世科在其本土西南市場占領了一席之地,永清環保占據了西北重金屬污染治理市場,中科鼎實則在北京、上海的重大修復項目中屢屢現身,而北京建工修復憑借地理優勢和國企背景,則主要聚焦于北京地區的大型項目,近幾年開始向南拓展,在江蘇、湖北、廣西等地進行布局。
結合目前已公開的項目中標及企業專利情況而言,在土壤修復工程實施方面實力相對較強的企業有69家。這些企業基本分散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湖南、浙江等19個省市,其中以北京最為集中,有17家實力相對較強的修復企業駐扎在北京,其中不乏科研背景較強的中科鼎實,國企背景的金隅紅樹林等企業,對北京市場的分食不可小覷。
土壤修復技術是修復行業以工程為主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梳理這69家主要企業的核心技術可以發現,這69家企業涉及近70種修復技術,但主要集中在固化/穩定化技術、氣相抽提法、熱力學修復、熱解析、化學淋洗、化學氧化-還原、植物、微生物修復等幾項修復技術。
其中28家企業具有固化/穩定化技術,18家企業擁有氣相抽提法修復技術,16家企業利用植物修復法。
根據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及土盟對公開招投標項目的統計調查發現,2008-2016年,我國177個土壤修復項目中,土壤修復以污染介質治理技術為主,其中固化/穩定化技術占了主導地位,這也可以看出企業在技術上的傾向性。
我國在固化穩定化修復工程方面雖然應用廣泛,但是仍然面臨自主知識產權的固化穩定化修復材料和裝備缺乏的挑戰,目前以國外修復材料和裝備為主,技術工藝以異位穩定化處理為主,原位技術工藝缺乏,而原位修復技術才是未來修復領域倡導的方向。
圖2 我國部分修復企業修復專利累計申請量
(數據來源于公開網絡及中國環聯研究院)
我國修復企業專利申請分布嚴重不均,企業之間研發實力差距巨大,絕大多數企業技術研發薄弱。
表1 69家土壤修復工程企業及其常用技術(排名不分前后)
土壤修復行業2017年部分工程項目一覽
根據中國環聯研究院的不完全統計,截止至2017年11月,2017年度部分場地修復中標項目如下:
我國土壤修復產業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市場藍海正在形成。土壤修復行業作為“十三五”期間發展空間最大的環保細分行業,隨著后續配套政策的持續加碼,土壤修復產業仍將繼續擴大。
2016年5月“土十條”發布啟動了土壤污染治理市場,對污染地塊和耕地安全利用率提出了目標。2017年6月,《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提交人大常委會一審,并公開征求社會意見,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提速,進入程序后期。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主任翟勇表示,該法正在準備進行二審。同時,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已于2016年四季度啟動前期準備,將在2018年開展全面普查。
另外,為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配套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修訂,環保部最新發布了四項土壤污染評估、監測的環保標準。這將填補我國在土壤防治過程中的標準空白,更將促進土壤修復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目前我國環保產業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美國的土壤修復產業經歷了成長、爆發、調整等多個階段,我國土壤修復產業也會走上與之類似的道路。我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空間并不僅僅在土壤修復上,它將包括監測、修復、評估等領域在內的整個土壤產業鏈。
未來,土壤修復市場走向,值得多方期待。
文章來源:環保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