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美麗的城市建設
2013年常德也出現了看海的情況
2017年6月30日,常德遭受30年一遇強降雨建成區“看海”絕跡
今年6月份以來,常德遭遇了強大暴雨天氣,但是市城內凡海綿城市建設已建項目乃至在建項目所在的新老城區都安然無恙,都沒有發生內澇,“這個成績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對城市建設的高度重視,也得益于常德海綿城市建設。”7月24日,常德市海綿辦副主任、氣候辦副主任、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副局長李遠國接受紅網記者采訪,側重回答了“常德城市有效減免內澇的成功方略。”
常德是我國南方典型的豐水城市,年降雨量均值達1365毫米。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開發強度高,硬質鋪裝多,雨水調蓄滲滯能力弱,內澇災害時有發生,內澇點上百處,內澇積水深度達1.3米以上。
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直接進入河道,河水渾濁發臭,水面藍藻泛濫,黑臭水體多達102處,水質都在地表水水質劣Ⅴ類。2013年前內澇問題成為市民心頭之患,水體黑臭成為常德城市之殤。
近年來,在常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建設的大背景下,常德市建成區基本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黑臭水體在消除、熱島效應在緩釋的城市建管目標。特別2017年6月底、7月初降了兩場大暴雨,降雨強度均超過了30年一遇,市城區未出現一處內澇,老城區無一處積水,無直接經濟損失。
“這完全得益于常德市委、市政府及常德人民最早認可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誠懇與國際發達地區先進技術團隊合作治水,持續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海綿城市、氣候適應型城市,不斷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探索城市有效減免內澇方略。”李遠國說,常德城市有效減免內澇工作,已有四大成功方略,至少在我國南方城市可推廣、可復制。
李遠國指出,從城市規劃上看,要堅持主動謀劃管控三方來水,重點加強源頭控制。即天上來水、地下來水、周邊來水。天上來水指空中降雨,地上來水指地下水過度開采形成陰溝陰河產生涌水,周邊來水指城市建成區周邊上游徑流水和下游頂托水。
從城市建設上看,要堅持大中小海綿體并重構建,側重恢復和拓展城市水系空間,完善城市排水系統。大海綿體指城市建成區內的江、河、湖、渠、塘、池,中海綿體指建成區的排水管網和調蓄池,小海綿體指海綿型院落、海綿型公園、海綿型綠地廣場、海綿型道路等。
從城市維護上看,要堅持排水設施設備檢修不容忽視,及時清淤,檢修管網、泵站和配電設施。謹防因管網積淤堵塞排水不暢導致內澇、因泵站設備檢修不及時不能及時排水和排水能力弱導致內澇、因配電設施沒有配置第二電源發生停電時泵站不能運行導致內澇。
從城市管理上看,要堅持嚴格落實精細化機制,加強內澇點的排查和建成區水系水位的精準控制,確保應急體系健康有效運行。精細化機制包括巡查機制、排水機制、應急保障機制等。
李遠國說:“城市有效減免內澇四大方略能否踐行到位,關鍵在市委、市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主要領導是否真心為民,甘愿把政績埋在地下。防治城市內澇并不是什么尖端科學,積極推進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內澇是絕對可以減免的。”
來源: 中國水工業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