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成都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規劃建設新舉措”新聞發布會上,針對城市內澇、“馬路拉鏈”等城市病,提出成都將不斷探索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兩者同步規劃建設,互為補充,打造一批精品管廊及海綿城市工程。
至2020年,成都將建成管廊約200公里,并全面建成130個海綿示范項目,共同促進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品質提升。
生活在海綿城市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就在最近升級完成為“海綿型公園”的成都市活水公園也許可以給出答案。今年,活水公園芳齡19歲,因為升級為海綿型公園,它也成為成都呼吸最暢快的公園。
7月5日上午,成都,雨。記者走進位于錦江畔的活水公園,盡管降雨不斷,但改造后的道路和廣場上并未出現積水。并且,盡管天上下著雨,工作人員還要再來“火上燒油”,人為制造一些雨。只見一名工作人員來到活水公園門口處一塊紅色劃線區,輕輕按動機關。頓時,一尾白魚雕塑吐出一股清亮的水。水順著道路的斜坡緩緩流下,約半分鐘后,就消失在鋪滿砂礫的地面上。設計方介紹,行走在海綿設計道路上,會比在外感覺更涼快一點。“這也是因為路面透氣,上下空氣有流通,讓道路可以呼吸。”活水公園轉型為海綿型公園,其實就是一個海綿城市的縮影。
設計方說,公園把海綿的六字要素“滲、滯、蓄、凈、用、排”碎片化地展現出來。當然,海綿城市的建設并不是說完全照搬整個設計系統,而是將其中的板塊或者元素因地制宜地應用。作為海綿城市試驗平臺,除了為海綿城市產品提供實驗或研究,活水公園也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數據和經驗支持。
來源1:華西都市報
來源2:中國水工業互聯網